2022年4月9日,“产学深融·博采众长”UCMT学术开放日·012期在上海顺利举行。
UCMT学术分享会
UCMT协進教育,一直秉承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致力于为学员提供学术服务,辅导在读学员独立完成论文写作,获得博士学位,助力其思想从实践走向理论,从东方走向世界,实现思想学术化,成就企业思想家。
UCMT特邀学术教授和产业教授为学员们讲解专业知识。
陈雳博士分享
首先由UCMT产业教授陈雳博士分享了自己的论文《格局为先、见微知真——做有价值的研究》以及读博过程中的经验。
一,做研究,第一步和最重要的一步是选题。选题是非常关键的,在选题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与行业背景,能够使自身的研究与学习的方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研究角度来说,我们不能在论文中任意堆砌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在我自己的论文中,我是这么做的:选取了当时在西部区域的上市公司作为底层数据,然后给他们发放了上百份问卷,通过问卷的回收,进行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得到自己的研究成果。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进行分析时,得出的结论和观点也会比较新颖、有用,并且能够提供给相应的上市公司解决核心管理问题的方法,也避免了论文只有理论研究没有实践报告这个问题。
其次,选题要切实,不能夸夸其谈。如果你所做的研究没有数据支撑,那么你的论文可能就会变成研究材料的转述。而数据的获取又与模型的组建、调研的数据、问卷设计有着非常高关联度。
二,在研究过程中,调查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佐证研究的材料,包括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或者是调查问卷等,应当保证一定的实证性。
三,做研究时,最好能有更深入的思考,比如思考哪些问题或方面是还没有涉及到的。这关乎所创作的论文是否有足够的拓展空间和实用性,也是博士论文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以上是陈博在读博期间的一些经验和感悟,在总结上述经验与感悟之后,陈博士通过讲述案例告诉我们:做研究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巨变,找出最新的研究方向,学以致用,与时俱进。
UCMT博士研究研讨会
参加本次线上研讨会的在读博士有两位,分别是UCMT-UCA - DBA - 2018级胡伟同学、UCMT-NEOMA - FDBA - 2019级钱仰升同学,他们轮流分享了自己的论文选题和思路,分别得到了四位导师天团的点评和启发,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
胡伟同学分享
胡伟同学从研究概述、研究框架、理论支撑、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她的论文《互动性视角下信任影响青年参与意愿研究——基于一所高校新媒体新闻传播调查》。
我的研究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而进行的:
1.新媒体时代信息大爆炸到来,新闻发展面临挑战和机遇;
2.年轻人对于新闻关注度下降,吸引受众成关注重点;
3.新闻公正性受质疑,重树新媒体时代新闻公众信任。
基于上述现实环境,我查找了相关文献,摘取了研究媒介传播中信任这个维度,把信任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在新媒体新闻传播时代,互动性对青年的参与意愿的影响。
在研究方法上,我选择了采用文献研究+模型构建+问卷调研+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分析(SmartPls3.0,信度效度分析、结构关系检验、中介效应分析等)这样一个综合的研究方法。
其中,在做问卷调研这方面遇到一些问题,在此分享出来,希望大家后续少走弯路。比如问卷问题之间的相关性太大,区分效果不太好,很多问题追根到底是在反复问同一个变量。在UCMT学术督导以及教授的帮助下,重新设计了问题,并选择清晰的表述方式,让年轻人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
在发放渠道这一方面,一开始是选择问卷网、问卷星这类网站,用付费的样本服务进行发放,但这样回收的数据,效度与信度都无法达到指标,后来经过探讨改为线下发放的方式进行,用这个方式收回来的数据,效度与信度都很高,结合分析方法,所得到的结果都是非常理想的。
最后,分享此篇论文所得出来一些结论与启示。
想要吸引更广泛青年受众参与新闻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改进:
①坚守新闻公正性;
②提高新闻浏览和新闻互动、受众交流的操作便捷性;
③提高新闻资讯传播所衍生的互惠性;
④建立新闻与青年受众之间的信赖关系与情感纽带。
对新闻工作者的七点管理启示:
1.建立特色化的新闻网络社群
2.受众需求导向,形成个性化新闻IP
3.定制提升新闻的吸引力策略
4.善用新技术实现智能交互
5.丰富网上新闻互动样态
6.“线上+线下"联动交互
7.提升管理及服务受众能力
我想说:如果新媒体工作者能够及时根据年轻人的思想、行为及喜好做出改变,在未来一定能够吸引到年轻人,让他们成为新的主要受众群体。
在胡同学做出分享后,导师们与产业教授给出肯定后做出了相应点评。
方教授:“对于标题,我们应该将对象表露出来,题目标题不应该太宽泛也不应该太窄。”
“作为论文研究,虽然是以应用为主,但是它还是应该有一定的学理性,不建议有太多假设,大类假设一般不超过四个,分假设不超过十个最好。”
陈博士也表示:“在选取样本时,最好是有差异化的,比如职业、性别、年龄阶段、社交等方面的差异,这样样本数据才更加具有说服性。”
方教授也提出建议:“我们做博士论文,考虑论文能顺利通过的同时,是否也要考虑一下自己的论文最终会运用在现实社会的何处?”
钱仰升同学分享
在胡同学讲述完毕并获得点评之后,钱仰升同学从六个方面介绍了他的论文《区域性商业银行竞争战略实证分析——基于竞争优势理论》。
在选择这个题目之前,我是有几个备用课题的,但是原来的课题太大,无法聚焦到可以切实推行的场景下,最终才选择了“区域性商业银行竞争战略实证分析——基于竞争优势理论”这一准确的课题。
我的论文主要依托波特竞争优势理论,选取了“实体网点建设、本地经营优势、电子银行发展”三个主要因素,并研究这三个因素对区域性商业银行竞争力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假设并进行分析验证,最后围绕三个影响因素提出适合于区域性银行的差别化竞争战略
从实践意义上来说“实体网点、本地经营和电子银行”三项因素,对于区域性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和提升,是有非常现实的价值。
实体网点渠道建设对银行竞争力提升的推动仍然存在空间,区域性银行还是要加大本地网点覆盖,打造全功能、轻型化网点。
区域性银行在经营发展中,必须坚持高管、员工的本地化和资源投放的本地化,有机会跨区域经营时也要复制本地化优势。
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要特别重视线上线下联动,更重要的强化本地市场线上渠道服务与线下服务团队的强势联合。
本文对区域性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发展和竞争现状进行梳理,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结论。
从“实体网点建设、本地经营优势、电子银行发展”三个方面,建议区域性银行应当将本地市场作为差别化经营的重点区域,努力保持本地主流银行的地位,采取成本领先战略。
导师及产业教授们在听取了钱同学的分享后,对钱同学的研究做出了专业点评与建议。导师们认可钱同学的研究思路,但认为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可以在文献及理论上进行一些扩充,在选题和要素分析上可以进行进一步具体细化,不应该过于宽泛且没有聚焦点;对于区域化银行的指标可以加深把握等方面以及案例对比上还需要进行一定改进。
方教授:“标题偏大了一些,选题要聚焦,比如可以聚焦到某一战略。”
陈博士也点评:“博士论文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清楚核心研究点是什么;二是论文验证的模型、数据和样本设计应围绕核心点展开;三是能得出特点性结论。”
导师们在充分听取了两位学员的讲述后,针对两位学员的论文给出了专业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法,并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学术交流,充分帮助每一位学员,辅导其顺利完成论文。
作为一场真正高水平的研讨会,本次活动没有受制于线上交流所带来的不便,受邀嘉宾与两位学员就学术层面和产业层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讨论过程中的思维碰撞跃出屏幕,最大化地给学员们带来了思维上的启迪。
UCMT学术开放日将成为系列活动,以实操性和陪伴性为立足点,依托UCMT协進教育强大的学术优势,教授、学术教练、产业教授三位一体帮助在读学员完成研究课题和论文撰写。
同时,产业教授作为毕业博士校友,在这一过程中,也能教学相长,并获得专家博导的亲身指导,实践与研究水平将不断提升与精进,成为真正的企业思想家!
UCMT(协進教育集团)是一个利用数字科技为企业和个人赋能的知识运营商,致力于通过商学教育、知识管理、商业实践、案例研究等方式,打造学习型区域,推动人才的终身学习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构建适应未来趋势的知识自生产生态。UCMT依托协進教育集团 20 年全球化的教育经验和资源,结合对当下商业环境和数字科技的深入理解,围绕知识赋能的全过程,为组织和个人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微课、精品课、证书课程、职业教育、留学、企业培训、学位定制、组织教练、咨询、测评、智库等在内的多样化产品和服务。